06
2021-04
几种常用粘合剂保管的注意事项
  粘合剂多以高分子物质为土体,有的则要加一定的溶剂,依靠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来实现固化,这些在粘合剂保管过程中均会缓慢地发生,因此.粘合剂都有一定的储存期,这与储存条件,如湿度、温度、通风等相关。为了确保粘合剂在规定期限内性能基本不变,严格注意保管粘合剂的方法就十分必要。对于不同胶种的粘合剂,因其性质不同,保管条件也不尽相同。现将几种常用粘合剂保管的注意事项简介如下;  环氧树脂粘合剂应在通风、干燥、阴凉、室温环境储存,期限为半年到一年。  酚醛树脂粘合剂应装在密闭的容器中,储于阴凉、远离火种的地方,期限为半年到l年。  多异氰酸酯胶液应装入棕色瓶中,避光低温储存,不能用金属容器,不能用橡胶与软木瓶塞。并严防水分进入,否则会发生聚合变质;预聚体聚氨酯粘合剂切忌低温储存,以防凝结,甲组分可储存期为2年,己组分要注意防潮,并避免与水分或其它含活泼氢的物质接触,期限为半年到1年。  脲醛树脂粘合剂储存的温度应尽量低.若加入5%的甲醇呵提高储存稳定性。  氯丁橡胶粘合剂的盛装容器,密封性要好.室温下储存,不可温度过高(>30℃)或过低(<5℃),远离火源.储存期为3—6月。  a-氰基丙烯酸酯粘合剂应在密封、低温、干燥、避光、阴凉的地方储放,期限1年。玻璃瓶盛装要比塑料瓶盛装的储存期长。  厌氧胶应储存在阴凉、避光处,储存期为半年,包装容器的材料应是聚乙烯,切忌使用铁制容器,并不可装满,以免固隔绝空气而聚合变质失效。  SGA粘合剂应密封储存,两组分须隔离,放在阴凉、通风、低温、干燥处,期限为半年到1年。  聚脂酸乙烯酯乳液(乳白胶)应用玻璃、陶瓷、塑料的容器包装,储放温度为5~30c,注意防冻,储存期为1年。  热熔胶应在避光、隔热、室温下储存。  无机粘合剂应密封储存,以防吸潮影响使用。
06
2021-04
胶粘剂概述
  能将同种或两种或两种以上同质或异质的制件(或材料)连接在一起,固化后具有足够强度的有机或无机的、天然或合成的一类物质,统称为胶粘剂或粘接剂、粘合剂、习惯上简称为胶。  分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淀粉、动物皮胶、骨胶、天然橡胶等)、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聚胺酯等热固性树脂和聚乙烯醇缩醛、过氯乙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与氯丁橡胶,丁腈橡胶等合成橡胶)、或无机化合物(硅酸盐、磷酸盐等)。根据使用要求,在胶粘剂中经常掺入固化剂、促进剂、增强剂、烯释剂、填料等。按用途分类,还可分离温胶、密封胶、结构胶等。按使用工艺分类有室温固化胶、压敏胶等。应用胶合剂可连接异种材料和薄片材料,胶接处应力分布均匀。在集装箱制造中和修理中常用的有环氧树脂、氯丁橡胶和密封胶等。  近年来,有机胶粘剂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胶接技术亦已发展成熟,并成为胶接、焊接、机械连接当代三大连接技术之一。
06
2021-04
胶粘剂应用理论
  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非金属或金属之间,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等都存在聚合物基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界面胶接问题。胶接是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类技术,而现有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所以至今全面唯一的理论是没有的。吸附理论  人们把固体对胶粘剂的吸附看成是胶接主要原因的理论,称为胶接的吸附理论。理论认为: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粘接体系的分子作用力,即范德化引力和氢键力。当胶粘剂与被粘物分子间的距离达到10-5&Aring;时,界面分子之间便产生相互吸引力,使分子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到处于最大稳定状态。  根据计算,由于范德华力的作用,当两个理想的平面相距为10&Aring;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强度可达10-1000MPa;当距离为3-4&Aring;时,可达100-1000MPa。这个数值远远超过现代最好的结构胶粘剂所能达到的强度。因此,有人认为只要当两个物体接触很好时,即胶粘剂对粘接界面充分润湿,计算值是假定两个理想平面紧密接触,并保证界面层上各对分子间的作用同时遭到破坏时,也就不可能有保证各对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同时发生。  胶粘剂的极性太高,有时候会严重妨碍湿润过程的进行而降低粘接力。分子间作用力是提供粘接力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其他因素也能起主导作用。化学键形成理论  化学键理论认为胶粘剂与被粘物分子之间除相互作用力外,有时还有化学键产生,例如硫化橡胶与镀铜金属的胶接界面、偶联剂对胶接的作用、异氰酸酯对金属与橡胶的胶接界面等的研究,均证明有化学键的生成。但化学键的形成并不普通,要形成化学键必须满足一定的量子化`件,所以不可能做到使胶粘剂与被粘物之间的接触点都形成化学键。况且,单位粘附界面上化学键数要比分子间作用的数目少得多,因此粘附强度来自分子间的作用力是不可忽视的。弱界层理论  当液体胶粘剂不能很好浸润被粘体表面时,空气泡留在空隙中而形成弱区。又如,当中含杂质能溶于熔融态胶粘剂,而不溶于固化后的胶粘剂时,会在固体化后的胶粘形成另一相,在被粘体与胶粘剂整体间产生弱界面层(WBL)。产生WBL除工艺因素外,在聚合物成网或熔体相互作用的成型过程中,胶粘剂与表面吸附等热力学现象中产生界层结构的不均匀性。不均匀性界面层就会有WBL出现。这种WBL的应力松弛和裂纹的发展都会不同,因而极大地影响着材料和制品的整体性能。扩散理论  两种聚合物在具有相容性的前提下,当它们相互紧密接触时,由于分子的布朗运动或链段的摆产生相互扩散现象。这种扩散作用是穿越胶粘剂、被粘物的界面交织进行的。扩散的结果导致界面的消失和过渡区的产生。粘接体系借助扩散理论不能解释聚合物材料与金属、玻璃或其他硬体胶粘,因为聚合物很难向这类材料扩散。静电理论  当胶粘剂和被粘物体系是一种电子的接受体-供给体的组合形式时,电子会从供给体(如金属)转移到接受体(如聚合物),在界面区两侧形成了双电层,从而产生了静电引力。  在干燥环境中从金属表面快速剥离粘接胶层时,可用仪器或肉眼观察到放电的光、声现象,证实了静电作用的存在。但静电作用仅存在于能够形成双电层的粘接体系,因此不具有普遍性。此外,有些学者指出:双电层中的电荷密度必须达到1021电子/厘米2时,静电吸引力才能对胶接强度产生较明显的影响。而双电层栖移电荷产生密度的最大值只有1019电子/厘米2(有的认为只有1010-1011电子/厘米2)。因此,静电力虽然确实存在于某些特殊的粘接体系,但决不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机械作用力理论  从物理化学观点看,机械作用并不是产生粘接力的因素,而是增加粘接效果的一种方法。胶粘剂渗透到被粘物表面的缝隙或凹凸之处,固化后在界面区产生了啮合力,这些情况类似钉子与木材的接合或树根植入泥土的作用。机械连接力的本质是摩擦力。在粘合多孔材料、纸张、织物等时,机械连接力是很重要的,但对某些坚实而光滑的表面,这种作用并不显著。
06
2021-04
胶粘剂常见分类
1.按应用方法可分为热固型、热熔型、室温固化型、压敏型等。2.按应用对象分为结构型、非构型或特种胶。属于结构胶粘剂的有:环氧树脂类、聚氨酯类、有机硅类、聚酰亚胺类等热固性胶粘剂;聚丙烯酸酯类、聚甲基丙烯酸酯类、甲醇类等热塑性胶粘剂;还有如酚醛-环氧型等改性的多组分胶粘剂。3.按固化形式可分为溶剂挥发型、乳液型、反应和热熔型四种。4.合成化学工作者常喜欢将胶粘剂按粘料的化学成分来分类。5.按主要成分分为有机类、无机类。6.按外观分类,可分为液态、膏状和固态三类。7.按组分分类:单组分,双组分,反应型。
06
2021-04
合成胶粘剂组成成分
  合成胶粘剂由主剂和助剂组成,主剂又称为主料、基料或粘料;助剂有固化剂、稀释剂、增塑剂、填料、偶联剂、引发剂、增稠剂、防老剂、阻聚剂、稳定剂、络合剂、乳化剂等,根据要求与用途还可以包括阻燃剂、发泡剂、消泡剂、着色剂和防霉剂等成分。主剂  主剂是胶粘剂的主要成分,主导胶粘剂粘接性能,同时也是区别胶粘剂类别的重要标志。主剂一般由一种或两种,甚至三种高聚物构成,要求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和润湿性等。可作为粘料的物质有:  1.天然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单宁、阿拉伯树胶及海藻酸钠等植物类粘料,以及骨胶、鱼胶、血蛋白胶、酪蛋白和紫胶等动物类粘料。  2.合成树脂,分为热固性树脂和热塑性树脂两大类。热固性如环氧、酚醛、不饱和聚酯、聚氨酯、有机硅、聚酰亚胺、双马来酰亚胺、烯丙基树脂、呋喃树脂、氨基树脂、醇酸树脂等;热塑性树脂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树脂、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氟树脂、聚苯硫醚、聚砜、聚酮类、聚苯酯、液晶聚合物等,以及其改性树脂或聚合物合金等。是用量最大的一类粘料。  3.橡胶与弹性体。橡胶主要有氯丁橡胶、丁基腈乙丙橡胶、氟橡胶、聚异丁烯、聚硫橡胶、天然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橡胶等;弹性体主要是热塑件弹性体和聚氨酯弹性体等。  4.此外,还有无机粘料,如硅酸盐、磷酸盐和磷酸-氧化铜等。助剂  为了满足特定的物理化学特性,加入的各种辅助组分称为助剂,例如:为了使主体粘料形成网型或体型结构,增加胶层内聚强度而加入固化剂(它们与主体粘料反应并产生交联作用);为了加速固化、降低反应温度而加入固化促进剂或催化剂;为了提高耐大气老化、热老化、电弧老化、臭氧老化等性能而加入防老剂;为了赋予胶粘剂某些特定性质、降低成本而加入填料;为降低胶层刚性、增加韧性而加入增韧剂;为了改善工艺性降低粘度、延长使用寿命加入稀释剂等。包括:  1.固化剂  2.溶剂  3.增塑剂  4.填充剂  5.增韧剂  6.偶联剂  7.其他助剂:引发剂、促进剂、增粘剂、阻聚剂、稳定剂、防老剂、络合剂、乳化剂。
东莞市光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